臺灣自制地對地攻擊導彈始于美國核力量從島內撤離以后,經歷40余年發展嘗試,在彈道導彈方面始終沒有拿出像樣的成果,目前的發展重點集中在中程巡航導彈之上。 一、從仿制起步 美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曾在臺灣部署過能攜帶核彈頭的地對地導彈。1957年,美軍第17戰術導彈中隊開始駐防臺南,裝備12枚“斗牛士”巡航導彈,同時該導彈陣地中還修筑有核彈頭儲存庫。1962年,美國將該批導彈撤出臺灣。失去了美國的導彈核武器后,臺軍急需尋找替代品以增強自身實力和安全感。篩選之后,確定了美國援助臺灣的M-115型榴彈炮。這種中程火炮射程約17千米,可發射戰術核炮彈。今天看來,這種榴彈炮明顯沒有實際用途,因為美國并不敢真正將核武器交給臺灣進行軍事冒險,因此臺灣最終放棄了這一方案。但該事件使臺灣進一步認識到了導彈武器在戰略上的重要作用,為以后臺灣發展地對地導彈打下了基礎。 為了研制能夠“反攻大陸”的武器,1964年,臺當局在其軍事科研機構“中山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下增設了核能研究所、導彈研究所和電子研究所,野心勃勃地鋪開戰略導彈和核武器的研究計劃。1976年,“中科院”設立“青蜂計劃管制室”,開始研制代號為“青蜂”的短程地對地戰役/戰術彈道導彈。青蜂”導彈是美國“長矛”導彈的仿制型,研發過程中曾得到以色列的幫助。經過數年的研制和多次試驗,“中科院”于1980年正式宣布“青蜂”導彈研制成功。1981年10月,“青蜂”導彈公開亮相,該彈采用老式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彈長6米,最大直徑為0.6米,有效載荷400~500千克,彈重1500千克,彈頭只有烈性炸藥爆破彈,因此只能殺傷暴露在地面上的目標,而對防護能力較強的裝甲目標和地下工事毀傷效果效差。最大速度3馬赫,最大射程約為130千米,主要用于近距離戰場支持,采用簡易的慣性制導方式,命中圓概率偏差約150米。 與“青蜂”一并面世的還有仿造以色列“加百列”反艦導彈的“雄蜂”導彈、仿造蘇聯AT-3型反坦克導彈的“昆吾”導彈。當時臺灣民眾不知道的是這三款導彈并未量產,不過對當時因為國際關系丕變而風雨飄搖的臺灣卻有鼓舞民心的作用。后來“昆吾”與“青蜂”兩型導彈無疾而終,“雄蜂”導彈后來大量生產并且配備到臺灣海軍艦艇上,成了反艦作戰的主力。但“雄蜂”在命名上擺了“烏龍”——雖然名字聽起來雄赳赳、氣昂昂,但大多數雄蜂只有交配的功能,沒有攻擊的本事,也不具備保衛能力,因此,后來成軍的時候改名為“雄風導彈。 二、彈道導彈的臆想 包括“青蜂”彈道導彈在內的數種導彈集中研制成功,使得臺灣當局的軍事野心空前膨脹,繼而推出了新的、更龐大的導彈發展計劃。為了開發更具有戰略威懾能力的彈道導彈,臺灣當局在研制“青蜂”導彈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了“天馬導彈計劃”,旨在開發射程能達到1000千米的中短程彈道導彈。 當時,蔣經國曾撥出專款180億新臺幣,作為該計劃的研制經費,要求在7年時間內完成包括導彈彈體和地面引導系統的研制工作,并具有自行發射衛星的能力。自1981年起,“中科院”全面展開了“天馬”導彈的研制工作,計劃中的導彈射程為300~1000千米。但是,1982年6月,在導彈已完成飛行試驗,研制計劃即將進入功能彈測試階段的關鍵時刻,美國于聯手中國大陸對抗蘇聯的考慮,強烈要求臺灣停止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的研制開發工作。 美國的介入,導致了“天馬計劃”中途天折,使臺灣當局的導彈發展計劃大大受挫。但臺灣的彈道導彈技術研究始終沒有真正停止。臺軍在“天馬”的后續計劃“逖靖”中,仍在秘密研制“天馬”導彈。外界推測,這種導彈的射程約為950千米,屬于短程地地導彈,有效載荷為500千克,采用常規彈頭、兩級固體推進系統和慣性制導方式。因此,這種導彈的實際性能一般,其威懾意義要大于實戰意義。雖然臺灣一心想進一步發展“天馬”導彈,但由于臺灣自身科研力量、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國際條約的制約,因此無法克服完成這一計劃的政治風險和技術難關。 “天馬計劃”并未因終止而白費努力,臺軍后來的“天弓計劃”和“天劍計劃”都吸收了“青蜂計劃”和“天馬計劃”的科研力量。1980年代末期,李登輝上臺之后,為了實現其“臺獨”野心,臺當局在軍事上的投入迅速增加。在不能明目張膽地發展地對地導彈情況下,臺當局于1991年在“中科院”設立了“航天與太空工業技術研究中心”,并且每年向該中心撥款20億新臺幣作為研究經費。此后,臺當局以此“中心”為幌子,繼續秘密進行導彈研發。 1996年臺海危機后,臺灣軍方恢復被終止的彈道導彈研制計劃,研發射程超過1000千米的中程彈道導彈。據報道,這一“云峰導彈計劃”被視為最高機密,計劃方案射程1200千米至2000千米,涵蓋范圍從上海到北京、乃至三峽大壩。 1997年,臺灣軍方又開始了兩項新的導彈研制計劃并最終裝備部隊,一是在“天弓”2防空導彈的基礎上研制“天戟”短程地對地導彈,即“天弓”2B,二是在“雄風”2反艦導彈的基礎上研制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即“雄風”2E(軍方內部稱為“雄升”導彈)。 三、從彈道導彈到中程巡航導彈 專業人士指出,所謂“天弓”2B,其中的B即是“Ballistic”(彈道)的簡稱,系效仿美、韓等國,由遠程防空導彈改制的短程彈道導彈。該彈彈長約9.1米,彈徑約0.4米,最大速度4.5馬赫,有效載荷僅為150千克,最大射程320千米。這種導彈采用固體燃料發動機,因此,反應速度比“青蜂”導彈快一些,但由于是防空型導彈改進而成的地對地導彈,因此其氣動外形、制導方式和彈頭攻擊方式都很難適應對地攻擊,圓概率誤差達到離譜的1000米,較“青蜂”導彈更差。對于僅有常規彈頭的臺軍,這樣的大誤差率使得該型號導彈很難發揮實際作用。 而神秘的“云峰計劃”則一直被臺軍秘而不宣,導致外界對此計劃進展以及性能的了解偏差較大。據報道,臺軍于2008年成功進行了“云峰”中程導彈實驗,有關人士表示,其射程超過1000千米,可達上海以北地區。馬英九執政時期,媒體披露“云峰”計劃擱置。2016年,臺軍方放話,對“云峰計劃”結案并“永遠封存”,這種計劃打到北京、上海的中程導彈“不做了”。但是,到2018年,媒體稱,作為“高超音速高空巡航導彈”的“云峰”導彈已經研制成功,射程2000千米,據傳“將進入量產”。據稱,“云峰”導彈以沖壓噴射發動機高速推進,發射后在高空50千米至70千米高度飛行,由于在極高空飛行空氣阻力小,可有超過3馬赫的速度,射程超過2000千米,加上彈體的隱形涂料,不易被雷達偵測。島內軍事專家稱,“云峰飛彈發構想,是提升防衛作戰中的長程反擊戰力”。 臺軍方對“云峰巡航導彈”的消息則未證實也未否認。從“中程彈道導彈”到“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的轉變讓外界霧里看花,但不難發現,臺軍的研發重點已經從門檻高且貴的彈道導彈轉向更經濟的巡航導彈。 此外,“雄風”2E導彈在經過陳水扁時期融入彈道導彈發動機技術后,射程有所增加,目型號據稱達到1200千米。該型號雖然名義上是在“雄風”2反艦導彈基礎上研制而成,但兩者關系其實很淺,僅僅沿襲了主動力系統,在氣動布局、彈體結構、制導方式上都大相徑庭。模仿美軍“戰斧”導彈的低空、低速,“雄風”2E也是目前臺軍經過證實的、唯一可靠的中程地對地導彈。2019年,臺軍方宣稱,“雄風”2E運用新式發動機與終端導引技術,已能有效延伸飛彈射程,并提高抗干擾能力及命中精確度。另據報道,臺“國防部”已核定以“飛戟二號”為名,編列136億新臺幣,從2019年開始增加產制100余枚“雄風”2E巡航導彈。報導引述不具名知情人士指出,2008年開始進行量產時,因受到美方對臺武器系統關鍵性組件的管制,考慮其安全度與可靠性,第一批量產型“雄風”2E巡航導彈內導航用的陀螺儀還是機械式,2018年6月因美方解除管制,取得美方關鍵組件后,讓“雄風”2E巡航導彈性能提升更有保證。 【摘自《臺灣周刊》2020年第8期】
責任編輯:左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