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是一個臺灣政黨,簡稱民進黨、DPP(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由黨外運動各團體于1986年解除戒嚴與黨禁前整合而成,乃臺灣地區行“憲”以來第一個具真正意義的體制內反對黨,也是繼日治時代的臺灣民眾黨后第二個實際參政的臺灣政黨,同時是臺灣目前最大的本土派政黨;于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至2008年間成為“執政黨”,2008年大選下野后至今仍為最大在野黨。以民進黨為首的泛綠陣營,和以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并列為臺灣兩大政治聯盟。 1.發展歷史 黨外時期 1979年,美麗島事件成為黨外運動的高潮,施明德、黃信介、林義雄、呂秀蓮、姚嘉文、陳菊等多人并因此而入獄服刑。
1980年代,黨外實力逐漸整合,最終在1985年組成“黨外后援會”,開始具備政黨的雛形。1985年,黨外后援會提名11人參選該年的臺北市議員選舉,結果全數當選。 1986年7月起,由黨外人士組成的“建黨十人小組”開始秘密進行組黨事宜。 1986年9月28日,由132名與會的黨外后援會,在臺北圓山大飯店敦睦廳開會,對于籌組新黨開始討論。最后采用由謝長廷及尤清主張的“民主進步黨”作為黨名,正式宣布組建民主進步黨。民進黨創黨后十人小組又增加八人,擴大成為“十八人建黨工作小組”,11月10日,民進黨在環亞大飯店五樓文化中心舉行第一次全代會,由費希平擔任大會主席,朱勝號擔任司儀,開始逐條討論由黃爾璇、尤清與傅正三人起草的黨章與黨綱,黨章除保留第12條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及第13條中央執行委員會議,其余完全照草案通過;黨綱全文139條則采全案表決通過。晚上由黨員代表以無記名連記法,選出黃爾璇等31位中央執行委員,再由中執委選出11位中央常務執行委員。11位中常委在元秾茶館選舉黨主席,會中由曾擔任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的江鵬堅擊敗黨外大老費希平,當選首任黨主席。
由于當時組織政黨是國民黨政權所不允許的,島內外的焦點紛紛集中在當時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身上,后來蔣經國以“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也在變”而默許民進黨的成立。在解嚴之前,國民黨當局仍不愿承認民進黨;而當時大部份受國民黨控制的媒體,在新聞報道時都以“民X黨”、“X進黨”帶過。
第一次在野時期 1986年,組黨后的民進黨參加第一次的“立法委員”選舉與“國大代表”選舉,總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后民進黨也發動了多次街頭游行活動,爭取當局解除戒嚴、爭取國民代表直選與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調整。初期的民進黨雖視自己為臺灣的“本土政黨”,將國民黨當局稱為“外來政權”,但主要的政見還是爭取民主自由,讓被限制政治權利的臺灣人民,有更多的參政、議政權。在此時,民進黨主要通過發動街頭游行等手段與國民黨當局抗爭,非支持者乃稱民進黨為“街頭黨”。民進黨成立之初并未得到國民黨的承認,但仍然于同年11月10日拒絕國民黨的要求,如期舉行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選出江鵬堅為創黨主席。民進黨創黨黨綱中明定:臺灣的前途由臺灣全體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決定,標舉出臺灣住民自決的主張。11月30日,發生因流亡海外的許信良返臺所造成的“桃園中正機場事件”。
1987年,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令,解除報禁、黨禁,民進黨繼續參與臺灣政治,要求臺灣地區領導人直選。在1989年的縣市長與“立委”選舉中,民進黨的支持率持續上升。其中縣市長選舉部分,民進黨取得了臺北縣、宜蘭縣、新竹縣、彰化縣、高雄縣及屏東縣等席次。1992年,首屆全面改選的“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得票率達33%,獲得51席。1993年縣市長選舉的得票率已經達到44%,并擁有6席。
1994年,在臺北市長的選戰當中,民進黨推出立法委員陳水扁以“快樂、希望”為主軸與新黨趙少康、首次接受民意考驗的中國國民黨籍官派市長黃大洲競選,并最后贏得勝選。臺北市的選民,有相當數量是長久以來極力支持國民黨的外省人族群,陳水扁能夠當選首都市長,顯示民進黨已有對抗國民黨的實力。
1995年5月,施明德擔任黨主席后,積極為民進黨過去的反對形象做轉型,解除國際社會對民進黨“執政”的疑慮。并對內主張政治大聯合,社會大和解,以化解長期的族群對立。在1995年12月14日施率領民進黨重要干部邱義仁、林濁水與當時敵對的政黨新黨黨揆,在“立法院”進行歷史性的會晤,卻遭黨內基層支持者的誤解并遭辱罵。而許信良針對兩岸政策也提出“大膽西進”的主張,兩位黨主席對于民進黨的路線有著不同的思維,但始終無法成為黨內主流意識。
1996年,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首次直接選舉,民進黨推選早期的獨派宣導者彭明敏參選,但因中國國民黨候選人李登輝本身散發的魅力及對于本省籍選民的強大號召力,加上外在因素如1996中國導彈試射至臺灣外海等舉動而導致民進黨慘敗。黨主席施明德辭去黨主席職務以示為此次選舉失敗負責。但在地方上,民進黨的勢力依然強勁。
1997年,臺灣縣市長選舉中,民進黨贏得了全臺12個縣市的“執政權”,首次超過中國國民黨的縣市長席次,“綠色執政”下的人口已占全臺灣總人口的71.59%,民進黨“以地方包圍中央”的選舉路線于焉產生。1998年的臺北、高雄直轄市市長選舉中,“施政”滿意度高達七成,被外界甚為看好有機會連任的市長陳水扁,敗給了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失去了臺北市的“執政權”。選后,民進黨內四大派系進行了中國政策的公開電視辯論,最終“大膽西進”與“強本漸進”兩條路線互相妥協,達成了“強本西進”的共識。
1999年,為因應200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民進黨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變,通過重要的《臺灣前途決議文》,承認臺灣已是民主的“國家”,目前國號就是“中華民國”。并在隨后推選落選的前臺北市長陳水扁與美麗島事件參與人、時任桃園縣縣長的呂秀蓮參選正副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選戰過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興票案的發生使宋楚瑜的支持度大跌,在由邱義仁、張俊雄、吳乃仁為首的民進黨競選團隊的操盤,加上陳水扁提出的新中間路線及李遠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陳水扁,獲得許多的中立選民支持,最后與宋楚瑜以2.5%差距勝選。
責任編輯:高萌 |